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06-18
    中外求索天外有冥鸿,德业竞进喧歌荡九霄!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校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于6月17日下午在马场道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全体校领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代表,相关部门、各学院负责同志和导师代表及2021届毕业生参加了典礼。 我校隆重举行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 奏唱国歌 由人工智能音乐机器人乐团演奏的《智·未·来》拉开了毕业典礼的帷幕,科技与音乐的奇妙结合为典礼现场营造了和谐欢快的氛围。体育馆里,33种外文书写的毕业祝福标语环绕四周,一面面手持的国旗和党旗迎风招展,看台上毕业生拼出“TF?SU”惊艳亮相。现场播放了各学院精心制作的视频《青春无悔 不负韶华》、毕业视频《我心依旧 初心依然》,学子们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毕业生为母校敬献礼物 校党委书记殷奇为毕业生授旗 为2021届毕业生校友联络人颁发聘书 校党委书记殷奇代表学校接受了毕业生饱含对母校感思之情的沙画作品,并为毕业生授旗,希望全体毕业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铭记共同的名字:天外人!主席台领导为2021届毕业生校友联络人颁发聘书,希望联络人成为母校精神的传播者和校友感情的联络者,为母校和校友的共同发展贡献
  • 2021-06-18
    详情请见“新办公系统”。
  • 2021-06-18
    德布勒森市政府感谢信英文版本近日,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向我校发来感谢函,对学校在促进中国和匈牙利两国友好及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表示感谢。今年2月,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领导的提议和支持下,德布勒森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中国春·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5月14日,我校与天津美术学院、德布勒森大学相聚云端,举办展后恳谈会,并在德布勒森市政府以及天津市外办相关领导的见证下,签署了三校学术与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互利合作关系,助推天津市和德布勒森市的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及合作。德布勒森大学孔子学院自揭牌运营以来,坚持特色发展,为德布勒森当地及周边的中文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匈牙利民众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 2021-06-18
    部署会现场6月16日下午,我校在逸夫楼莎翁厅组织召开2021年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项目申报工作部署会。副校长李迎迎出席。各教学学院院长、分管外事工作副院长(负责人)、外事秘书参加。会议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占奇主持。李迎迎在讲话中强调,各学院要高度重视,举全院之力积极申报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项目,设计好招生简章,用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留学生参与项目学习;要加强来华留学生精品课程建设,学院之间要加强互动交流,联合开展线上项目招生、培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精打细算,做好预算,将申报的项目打造成为精品;要发挥学院优势,不断提升学院对学校事业发展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张占奇详细解读了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项目的类别和报名条件、申请流程、教学管理、经费管理、申报注意事项等内容,解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
  • 2021-06-16
    近日,新华网国际频道以《一位葡萄牙老人的中文情缘》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第一批学员------今年74岁的路易斯·拉波索的中文情缘。采访中,拉波索表示最感兴趣的是对汉字的研究,2010年曾在米兰·体育_米兰(中国)学习了一个月。在孔院学习之余,他还在当地社区大学教授中文,最大的梦想便是编写一本葡语版关于汉字起源的工具书,以帮助更多的葡萄牙人学习汉字,了解中国。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锦程在采访中,也为拉波索学习中文的热情和执着点赞。全文转载如下:通讯:一位葡萄牙老人的中文情缘(5月24日,路易斯·拉波索在位于葡萄牙里斯本市的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温新年 摄)新华社里斯本6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赵丹亮今年74岁的路易斯·拉波索,自十几年前走进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成为该校第一批学员开始,便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记者走进了拉波索位于里斯本市的家。“我的名字中文意思是狐狸,他们都叫我狐狸。在葡萄牙,狐狸是聪明的象征,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刚一见面,拉波索便向记者介绍起他名字的中文“渊源”。拉波索的家仿佛是一间“中国元素”展览馆------墙上
  • 2021-06-16
    为做好我校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培育工作,6月10日下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出版分社社长李延玲应邀为我校教师做在线专题讲座。校长陈法春出席并讲话,科研处处长刘宏伟主持,我校百余名教师参加讲座。陈法春对李延玲表示感谢,希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我校教师以联合申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契机,广泛开展深入合作。李延玲多年致力于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被中国出版协会授予“推动版权输出引进典型人物”。他系统讲解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相关政策,分析了项目申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了详细解读和指导。我校“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获得者汪淳波教授、蒋芳婧教授、赵君博士依次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聆听讲座受益匪浅,将积极申报此类项目。未来,学校将继续做好高水平科研项目培育工作,努力为教师搭建学术提升平台,促进我校科研事业发展。
  • 2021-06-15
    项目名称:“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71006803B 验收结论:通过项目主持人:李迎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化、外语教育政策、语言政策与规划等。项目成果介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外语类高校而言,必须深刻思考新时代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大部署,非通用语(欧洲语种群)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效果。项目组依照外语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结合国家和天津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欧洲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的非通用语教育教学特色之路。具体如下:1.秉持精英教育理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提出新时代“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精语言、通国
  • 2021-06-15
    日前,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人类命运的回响------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100年》新书发布会在外研社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科研处处长梅红,相关学校领导及作者代表、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我校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郭太同志受邀参加会议并参与专题研讨。我校参与撰写的《中外求索,德业竞进,办好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被收录到第三章“大学之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国语大学建设”中。文章从服务党和国家是天外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天外不懈的追求、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端外语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等四个方面,展现了多年来我校围绕“建设中国特色天外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积极打造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求索精神、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积极探索与不懈追求。《人类命运的回响------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100年》一书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回顾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外语教育走过的艰苦开创、曲折探索与光辉发展历程,分奋进之路
  • 2021-06-15
    近日,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的《天津和平区深挖红色资源------“云游”红色遗迹 沉浸式学习党史》一文中,我校学子温晨作为学校红色宣讲团成员,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沉浸式“云游”红色地标,并和身边的同学们一起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穿越回百年前,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一番“穿越”游览让同学们兴味盎然,又去翻看了许多历史典籍,寻找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在革命先辈的感召下赓续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不负青春。全文转载如下:天津和平区深挖红色资源------“云游”红色遗迹 沉浸式学习党史这几天,22岁的米兰·体育_米兰(中国)学生温晨点点手机,就能体验一把“穿越”百年时空的奇妙之旅。天津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承载着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最近,天津和平区深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集中、红色革命遗迹较多等文化特色,启动“使命之源”学党史、增党性、做先锋实践活动。活动精心开辟红色旅游线路,采用VR红色旅游导视图的方式,用虚拟仿真技术把红色遗迹“搬”上互联网,真实还原红色展览馆游览体验,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云
  • 2021-06-15
    【作者简介】 姜龙范,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特聘教授(2016),研究方向为朝鲜半岛及中、朝、韩、日等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 【成果简介】 《突破国别和区域研究创新发展的学科壁垒》于2021年6月10日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 【成果摘要】 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迅猛发展对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宽视野的学术要求,只有培养一大批具备跨界融合思维的复合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才能满足加强基础研究和智库建设的人才保障需求。当前条块分割的学科建制现状,亟待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突破和拓展。文章从学术研究群体、学科分类、思想观念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学界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现状,提出探索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跨界融合的三个有效路径: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相关通识类课程的设置;二是国别和区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开阔的三重视野;三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理应具备跨界融合意识。 突破国别和区域研究创新发展的学科壁垒 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迅猛发展对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宽视野的学术要求,只有培